致力于在沒水沒電的貧困地區蓋房子
前幾天,202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揭曉,意外的是,今年的評選結果卻引發了出圈性的爆炸討論,獲獎人致力于在沒水沒電的貧困地區蓋房子,徹底顛覆了獎項設立以來的一貫印象
被稱為建筑界“諾貝爾”的普利茲克獎,最近將2022年建筑界的最高榮譽授予了一位出生于西非,學藝于德國的建筑家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作為歷史上第51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凱雷一直將目光聚焦在那些生活在“被遺忘地區”的居民們,用傳統的自然、人文關懷,為我們帶來關于建筑可持續性未來的思考。如果你還不了解他,那么就跟隨我們一起走進他的10個代表性建筑。
“弗朗西斯·凱雷在極度匱乏的土地上,開創可持續發展建筑。他既是建筑師也是服務者,通過美麗、謙遜、大膽的創造力,清晰的建筑語言和成熟的思想,改善了地球上一個時常被遺忘的地區中無數居民的人生,給人帶來建筑學科范疇之外的饋贈,凱雷堅守了普利茲克獎項的使命?!?/p>
——普利茲克獎評審團評價
關注故土
甘多小學 / 2001年·布基納法索甘多
? Francis Kéré
2004年獲得了阿迦汗建筑獎
在德國學習期間,凱雷在他的家鄉布基納法索甘多籌資建造了自己第一個建筑——甘多小學。從構思到完工,當地村民們都為他提供了極大的資金、勞動和資源等幫助,大家一起群策群力手工建造出這所小學的每一個部分。
? Francis Kéré
該建筑被《紐約時報》評選為
“二戰后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筑之一”
面對嚴酷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凱雷提出了雙重解決方案:以有限的資源為基礎,對設施進行物理和現代設計,以應對極端炎熱和惡劣的照明條件。他采用當地泥磚作為主要材料,以手工壓實的方式建造,并通過將熱鐵皮屋頂和內部穿孔天花板分開的通風策略來實現散熱。
? Francis Kéré
項目促使學生人數從120人增加到700人
并在2004年、2008年和2019年分別實現三次校區擴建
可以說這一項目,不僅實現了凱雷小時候想要建一所好學校的夢想,也讓他在今后的建筑中更多的關注地域性的社區文化,以及建筑材料因地取材的可持續性問題,真正意義上奠定了凱雷未來的建筑理念。
自然之作
馬里國家公園 / 2010年·馬里
? Francis Kéré
在自己創作生涯的幾十年間,弗朗西斯·凱雷總是直面最嚴峻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在他看來建筑關乎的是目標而非實物,是過程而非產品。因而,他的每一次創造,都為本土而建,從方方面面入手,讓建筑與當地共融共生。
? Francis Kéré
在凱雷看來
建筑都是根植于周邊環境的成果
馬里國家公園,是為了紀念馬里獨立50周年,凱雷建造的大型公共建筑,包括了餐廳、體育中心和入口建筑等。每一個空間細部,都包裹著取材當地的天然石材,建筑個體的風格元素統一且有序,幾乎完美地融合進馬里的自然環境地形。其中的一座建筑更是直接建在天然巖層之上,奇妙而壯闊。
不刻意的環保
醫療和社會福利中心 / 2014年·布基納法索
? Francis Kéré
弗朗西斯·凱雷的作品幾乎很少矯飾,他將設計回歸到更為本質的功能性上,一磚一瓦都流露著他對西非居民們生活的思考。2014年,他承接了這個社會福利性公共建筑,與當地工人一起,使用了黏土、木材和石料等當地材料,打造出一個擁有良好通風、散熱的環保型建筑。
? Francis Kéré
凱雷的每一個建筑都表現出
對生物氣候環境的敏感性和當地特有的可持續性
這個醫療中心的建筑結構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內含的被動通風、太陽能系統和水收集系統,都向人們展示出一種“不怎么消耗”的建筑。置身于建筑中,毫不刻意的設計,總能帶給人更多關于建筑原始性與未來性的思考。
傳統材料的當代化應用
Lycée Schorge中學 / 2017年·布基納法索
? Francis Kéré
2016年~2017年,逐漸走向成熟的弗朗西斯·凱雷在Koudougou郊區的一個土地上建造了Lycée Schorge中學,整個建筑由9個單體模塊組成,呈"C"字狀環形的排列組合起來,這讓學校即使暴露在日曬中也能擁有較好的陰影,非常方便學生們日常乘涼、休息、玩耍等等。
? Francis Kéré
“建筑不僅是景觀的標志
它也是當地材料的證明,結合創造力和團隊合作
可以轉化為具有深遠持久影響的重要事物?!薄獎P雷
學校的墻壁是由當地的紅土石制成的,這些紅土石是從泥土中提取的,然后切割成磚,在空氣中變硬,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優異熱質量的材料。盡管建筑整體一如既往地使用了當地的材料,但凱雷突破性地將傳統材料以更為現代的建筑設計語言呈現出來,傳統亦可當代。
樹的靈感
蛇形畫廊 / 2017年·英國
? Francis Kéré
同年,弗朗西斯·凱雷在海外打造了自己的昭世之作,由他所負責設計的蛇形展館呈現出與過往西非建筑相比更為現代化的自然屬性:環形的建筑體,以及濃郁的藍色,在喚起人們樸素自然情懷的同時,也彰顯出簡約的現代美感。
? Francis Kéré
作為一名出生且成長在西非大陸的建筑師,弗朗西斯·凱雷的建筑總是離不開關于自然與人關系的思考。在遠離本土的很多設計中,他尤其喜歡將自己童年時的“一顆樹”化為靈感,融入到設計之中。
蛇形畫廊的誕生,便源于“一顆樹”,中央結構取自于樹的形狀,懸挑的大屋頂猶如樹冠,其漏斗形體量可收集雨水用來澆灌景觀綠地,以此提醒著人們需要關注世界各地正在經歷的水資源短缺現象。
讓自然重生
Xylem展亭 / 2019年·美國蒙大拿州
? Francis Kéré
除了以樹為靈感,弗朗西斯·凱雷更將“樹”的生命以設計之力延續下去。他在為美國蒙大拿州的Tippet Rise藝術中心構思展亭時,選擇以“枯樹”為主材料。在此基礎上,Xylem的頂棚由一組原木組成,在模塊化的六邊形耐候鋼結構之間開槽,以允許日光通過。
? Francis Kéré
面對日新月異的建筑技術革新現狀
凱雷讓人們重新中式建筑持久性與耐用性
整個展廳的屋頂、柱子和座椅等,都是由當地因自然修建而被砍伐的樹木構造而成。被自然淘汰掉的樹,化身為建筑的同時,亦得到了重生和永恒。
藝術性的跨界
Sarbalé Ke藝術裝置 / 2018年·美國
? Francis Kéré
凱雷的設計飽含象征意義,他在甘多的成長經歷亦對他在非洲以外的建筑作品影響頗深。在圣樹下交流思想、追憶往事、慶祝和集會的西非傳統貫穿始終。
? Francis Kéré
在2019年的科切拉谷音樂藝術節所建造的Sarbalé Ke,便是以凱雷的母語比薩語命名的,意思是“慶典之家”,其設計受到空心的猴面包樹形狀的啟發,在他的家鄉,這種樹因其藥用價值備受尊崇。他將樹設計成一個足以遮蔭的地方,濃烈的色彩營造出節日慶典的快樂氣氛,一度讓這顆樹成為網紅,也從而使得凱雷走入了大眾視野。
為社區而建
獅子初創園 / 2021年·肯尼亞圖爾卡納
? Francis Kéré
讓建筑為社區而建,與社區共存,是弗朗西斯·凱雷建筑理念的核心,他的建筑離不開他土生土長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屬性。
2021年,他再次將目光投向非洲大陸上青年們的生活環境,承接了這個信息和通信技術園區的項目。凱雷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能緩解肯尼亞當地青年事業問題,讓年輕人們“不必離開家鄉,就能讓事業蓬勃發展”。
? Francis Kéré
使用當地采石場的石頭和堆疊的塔進行被動冷卻
以盡量減少使用保護技術設備所需的空調
于是,他設想了一個足夠舒適的教育設施,希望讓建筑本體能在與周圍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的融合中,找到更為自然的存在形態,不再為當地增加建筑負擔。
他使用了成本低廉的當地采石場的石材為主材料,表面再以具有陶土色調的混凝土灰泥進行加工,從遠處看,校區仿佛融入山區的高聳山丘,以巧妙的結構,彰顯著可持續建筑的自然美感。
更開放的未來
布基納法索國民議會 / 2021年~·布基納法索
? Francis Kéré(渲染圖)
對傳統的重視是否就意味著保守?弗朗西斯·凱雷通過最新的項目進行了回答,目前他正在主導的布基納法索的國民議會大樓重建項目,正是希望在向過往歷史的致敬中,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現代化的公共空間。
? Francis Kéré(渲染圖)
同樣圍繞著當地傳統的“一棵樹”,凱雷設計了一個橢圓形的結構,并在建筑體中融入了綠色露臺屋頂等可持續性元素,階梯式的結構,也為當地原本平坦的城市地形,增加了更有視覺層次的起伏,讓布基納法索的城市景觀變得豐富的同時,也能擁抱更開放的未來感。
建筑為人
貝寧國民議會 / 2021年~·布基納法索
? Francis Kéré(渲染圖)
去年2月,弗朗西斯·凱雷發布了貝寧國民議會的項目效果圖,以熟悉的“樹”元素為主體,整體建筑模仿了樹冠的形狀,同時,梧桐樹的樹干將由建筑中心的一個大型中央庭院來代表,它將自然地過濾通風和光線進入室內,構建出一個開放而透明的建筑環境。
? Francis Kéré(渲染圖)
近些年來,凱雷因地制宜地開發一套性能卓越又極富表現力的建筑語言,他一直尋找著非洲建筑從傳統走向未來的理想模式,試圖通過與當地工藝和技術相結合的實踐辦法,來改善本土居民們的鄉村、城市生活。即便是國家級的公共項目,也展現著凱雷“建筑為人”的理想。
自從全世界將目光投向弗朗西斯·凱雷,他已成為建筑界獨樹一幟的指路明燈。他在向我們展現出當今建筑如何反映并服務于世界各地人民需求的同時,也向我們啟示著,建筑之于生活、世界的意義。